//当前栏目的样式 function getClass(oParent,sClass) { var aEle = oParent.getElementsByTagName('*'); var aResult = []; var i = 0; for(i=0;i
知名校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备份  >>  知名校友
卢英华:严谨的科研,简单的学习
作者:食品学院   文章来源:食品学院   更新时间:2015-04-04   点击数:

 

人物简介:

卢英华, 19707月生于福建省。1988年就读皇冠正规娱乐平台(原北京轻工学院)化工专业。19953月获浙江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专业硕士学位。19985月获德国DAAD奖学金,由国家公派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20028月获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Bielefeld)分子生物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厦门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培养、生物制药、生物发酵、基因克隆以及重组蛋白表达和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企业委托项目十余项,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作出突出业绩,与企业签订的项目转让合同逾3000万元。

 

人物特写

“一名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奋斗融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人生才最有价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

“我的学习,从不以考试为目的”

提到大学学习的时光,卢教授的语气中明显带着自豪,他说自己小时候家里很穷,那时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还比较多,比现在多。他在小学和中学的成绩基本上都是全年段第一,而高考发挥不好,报考清华没考上。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他的成绩算是不错的,一般在年段前1-3名。那时书本上的知识对他来说还是很容易的,上课他经常不怎么听老师讲课,因为老师是一边讲一边板书,他嫌讲得太慢,所以上课他有时自己看书,在课堂上一般会把老师讲得内容看上两遍以上,有时还可以把下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预习完,这样课后做完作业就不用怎么复习,考试前突击复习一两周就可以了。所以卢教授觉得善于自学还是很重要的,有时老师讲的课本上没有,往往是老师的经验之谈,这时要认真听讲,学习不能只以考试为目的。

大学时卢教授也参加了许多的集体活动,主要是利用春假与同学一起出去玩,那时没多少钱,但玩得很开心,留给他很多美好的记忆。课余时他还经常与同学一起下围棋,拱猪,打桥牌等。记得比较深的是与同班同学李勇搭档,好像还拿过全校比赛的南北组亚军。卢教授的体育也不错,是那时化工系排球队的队员。“我们系排球队得过不错的成绩。”

采访中卢教授一再说自己今天获得的成绩没有别的,只是比别人付出的更多而已。“上大学时能回忆起的难忘的事很多,最难忘的是临近考试要早早到图书馆占座位,基本上座位要抢,还有考研时经常在通宵教室看书到深夜12点,那时有个卖北京馅饼的每到晚上十一点多就把馅饼车推到通宵教室外,香味飘进教室,多数情况下没钱买,直吞口水。”说到这里,卢教授语气里满是怀念,好像又回到了大学那段美好的时光里。

“我们做科研一定要严谨,再严谨”

卢英华教授19985月获德国DAAD奖学金,由国家公派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28月获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Bielefeld)分子生物技术专业博士学位。提到留学期间的感受,卢教授说德国与中国学习环境或文化上的差异很大。德国人很严谨认真,近乎于刻板,纪律性很强,社会诚信度高,所以很少有考试偷看或实验数据造假的事情发生。考试不及格也没有学生去找老师要求及格“与中国不一样。”说到这里卢教授颇为感慨。德国普及免费大学教育,大学学习不限年限,所以很多人读了十几年大学才毕业,大学生有很多优惠政策。“所以我在德国攻读博士,呆的时间比较长”卢教授笑着说,”德国学生两级分化很严重,差的学生学习比我们的大学生差多了,但普遍生存和动手能力很强。

卢教授颇为自豪的是还是自己的所取得的成绩。留学期间,卢教授在德国非常认真进行实验研究,经常工作到深夜。论文写作和答辩均用德语,得到了“特优”的成绩卢教授说“其实我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但比别人付出的多,我现在还是经常工作到深夜。做科研,一要有想法,二要会表达,即要善于写各种各样的申请书和项目答辩。还有,好的身体非常重要。领导、老师交代你做的事情,要尽你能力圆满完成。”

“提到在德国留学,就不得不提到我在德国的博士研究生导师Erwin Flaschel教授,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卢教授说,“Erwin Flaschel教授被我德国同事评为“不是典型的德国人”,即少了一份刻板,对学生,尤其是外国学生特别好,外国学生都是他自己指导,极少直接批评,相反很容忍我们有时在科研中犯的低级错误。所以我现在对我的研究生也很容忍,尽量为他们着想。

平时在实验室卢教授与他的研究生在实验室中常常与毫克、克级的对象打交道,而在具体工程应用中,发酵对象则常常是以吨为单位计算。在对待实验成果与工业应用的数量级落差,卢教授常常安慰他的学生要克服“怕”的心理,对于实验与工业产业化流程,其原理与操作并没有太大差别,而在科技转化成果的过程中,科技成果只有放大和工程化才能真正发挥成果的内在价值。

08年开始,卢教授就提倡以课题组的模式进行研究。他所带领的课题组师生共有30人左右,每周都会有固定时间组会交流,卢教授也会随时对他们指导,白天他有空,就会待在实验室,白天没有时间,每天晚上他也会固定到实验室,甚至待到凌晨12点,他的研究生们有什么问题,他总能第一时间解答疑惑。

对于应用基础研究及工程方面研究,卢教授与他的研究生笑谈道“理论一定要指导应用,在研究中,成果转化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有足够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应用,因此论文必不可少。在工作中压力一定要有,但需要合理控制,论文一定要写,但不能“唯论文”论,从应用里面可以提炼出很多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完善应用,提升自我。”

“学习是件单纯的事”——学校里以学为乐的老师

在问及卢教授在教课时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时,卢教授想了想,笑着说:“我在课堂上经常结合课本,给学生举些我课题组的实验研究结果,实验思路,以及在从事应用开发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还是挺受学生欢迎的。我觉得课本上现成的知识有些课堂上不必讲,学生可以自学。当然,学生问我最多的问题是:‘老师,这门课考什么?是以课本为主,还是您上课讲的为主?'

现在的学生比较厉害,没有我那时代的学生那么怕老师。现在的学生更敢于挑战权威,更加开放、独立自主,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这是好的方面。当然,总的来说,现在的学生没有我们那时的学生用功,爱学习,现在的学生更加现实些。”

学习,对于卢英华教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习惯,是责任更是乐趣。在他教授生本学科入门导论课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也是现下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我们这个学科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学了这些知识又能做些什么?卢教授幽默的回答道,当年作为本科生的自己,也不明白以后能做些什么,到了研究生,他也仍然不知道自己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直到博士毕业,他才有些开始明白,今后大概能做些什么了。学习如此渊博的卢教授也常常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需要学习的太多,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感悟的最多的是学习一定要有方法,学科间的交流也不可或缺。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知识无分贵贱。积累的知识到达一定程度以后总会发挥其应有作用,只有知识的储备到达一定程度,看到的东西能够覆盖学科的一定范围,才能真正找到兴趣和专业完美结合的方向,才能让自己创造最大的有用价值。

学习是单纯而快乐的事,与其思考学了究竟能得到什么,不如把握须臾时光充实自我。卢教授在忙碌之余,常常会和学生聚会,他开玩笑说,自己的想象力比较差,平时和同学出去一般就是吃饭,烧烤,爬山,但令人欣慰的是,他觉得他和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对于学院里那些逃课,终日沉溺于游戏的同学,卢教授也十分头疼。他常常在上课时间一个人到学生宿舍中走访,有些同学在他苦口婆心的劝导下仍然无动于衷,他恨不得自己能帮他们学习,帮他们考试。卢教授说“成绩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好坏,成绩不好的同学以后也能有很好的发展,但于本科的成绩,更多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优秀的人更自律,也更能把握好身边的机会。”

 

记者手记:

初与卢教授联系时,感觉他的声音带着几分刻板与疲惫。是那种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声音。后来卢教授笑着说,那段日子里他一直在外地调研,平日里工作很辛苦,也工作到很晚。我对卢教授的接下来的几次采访中,觉得生活中的卢教授还是相当和蔼的人。第一次给卢教授打电话也是我生平第一次采访。那时很丢脸的发现自己的声音在电话里有些发虚。可卢教授却笑着对我说“小安你是不是紧张了?没事,放松些,就当是在和我聊天好了。”由于担心我听不清他的福建口音,卢教授还特别叮嘱我说,“有什么听不懂的就跟我说,千万不要客气,我写下来给你。”“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就好了。”

每当提起母校,我从卢教授的语气中总能感觉到轻松和回忆。“母校的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理性的知识,还给予我以感性的关怀。我感谢母校的培养,为母校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感到欢欣鼓舞。”提起正在就读的学弟学妹们,卢教授说:“作为学长,还是要劝你们多听讲座。尽量找到自己的长处,不要怕困难,尽可能、尽早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多想想自己的父母送你们上学多么不容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