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健康学院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办法
本科教学档案是指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载体材料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反映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志性材料。为规范我专业本科教学档案管理,保障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贯彻落实,在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相关文件基础上,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归档范围
第一条 课程教学档案,包括教务处规定的教学档案和其他档案,
1. 教务处规定的教学档案如下:
(1) 试卷样卷一份(每页试卷背面有命题教师签字认可);
(2) 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简答题、计算题等要求有具体的给分点);
(3) 考场学生签到表(非集中大考环节的考试);
线上考试可将视频监考界面截图存入光盘或U盘
(4) 考场记录单(非集中大考环节的考试);
线上考试需填写“线上考试记录单”并由监考老师签字
(5) 学生原始答卷(按成绩单序号排序);
线上考试可下载存入光盘或U盘
(6) 试卷分析表(任课教师和系/系副主任签名);
(7) 平时成绩单(要求体现教学大纲中每个考核环节的得分,对非技术性指标设置了矩阵量表考核的课程,应保留各分项得分记录);
(8) 成绩单一份(教务系统录入后导出打印的成绩单,需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签字,如果是正反两面,两面都签字)
(9) 试卷袋信息完整(封面信息填写完整并签字,底部写清课程名称、学年学期、任课教师、上课班级)
2. 其他档案主要是与专业工程认证相关的档案,包含如下类别:
(1)课程质量评价报告(即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2)课程教学大纲;
(3)教学日历;
(4)课程考核合理性审核表;
(5)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应与教学大纲中的考核体系对应,应有详细的批阅记录,平时作业应采用学院统一的作业纸格式,见学院网站链接:
/zlxz/cyxz/aa14bd530d06428fb556a9a8aa26e6f4.htm )-- 电子版刻光盘放入试卷袋,可采取纸质作业批改后扫描留存或电子版作业批注批阅的形式;
(6)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应有详细批阅记录)--电子版刻光盘放入试卷袋,可采取纸质作业批改后扫描留存或电子版作业批注批阅的形式。
第二条 教学运行档案,包括专业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包含如下类别:
(1)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内的教学管理文件;
(2)系内主办和系内教师参加的重要的教学研讨会议的会议通知,会议日程、会议记录,照片等;
(3)教学检查座谈会记录、照片等;
(4)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系列课程、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获奖、总结等有关材料;
(5)教材建设规划及实施措施、教师自编或主编教材、讲义、教学指导书、习题集及使用教材的目录;
(6)教学实习任务计划表、实习计划分配表、实习基地建设有关合同及文件、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总结等。
第三条 教学成果档案,主要是本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和优秀案例,包含如下类别:
(1)各类教改项目的立项申请书、实施计划、成果总结;
(2)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3)获校级以上的教学成果类的申报材料、获奖奖状或证书;
(4)获校级以上的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材奖的申报材料、获奖奖状或证书;
(5)获校级以上的优秀集体奖、教书育人奖的申报材料、获奖奖状或证书;
(6)优秀教师讲课的典型教案、教学模型、标本以及重要备课笔记;
(7)各类优秀学生典型作业本、笔记和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第二章 归档要求
第四条 课程教学档案按教务处有关要求归档。学校教务处规定的教学档案和其他教学档案放置于不同档案袋中。
试卷应以学生学号顺序排序整理,课程负责人签字审核后,放入档案袋中。档案袋正面和底部相应位置,注明年份,课程名,课程负责人姓名,班级。
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以PDF电子文档形式存档为主。
第五条 为节省空间,教学运行档案和教学成果档案以PDF格式电子文档保存为主。奖状、奖杯等以高清图片形式保存在专用存储介质中。
第六条 课程教学档案保存至学生毕业5年,学校另有规定的除外。教学运行档案和教学成果档案长期保存。
第三章 档案采集流程
第七条 设定专用的档案存放地点和设施,由系指定专人管理。硬件条件应能保证档案材料的安全性、完整性,方便查阅。
第八条 课程教学档案由课程负责人管理。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组教师采集和整理课程教学档案,并于每学期初提交至学院本科教学秘书。
第九条 教学运行档案由系主任指定专人采集,整理,每学期汇总保存。
第十条 教学成果档案由系主任指定专人管理,向相关教师定期征集。教师应主动提供获奖、教研论文等成果类信息。每学年汇总保存一次,以电子版资料为主。
附件1:课程质量评价报告模板
附件2:课程考核合理性评价表模板
附件3: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4:课程目标达成计算表格模板(excel格式)
附件1:课程质量评价报告模板
《………》课程质量评价报告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表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
课程类别 |
必修/选修 |
课程性质 |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具体可参见培养方案 |
专业班级 |
学生人数 |
||
任课教师 |
考核教师 |
||
开课学年 |
考核时间 |
二、课程目标与所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关系
表2 课程目标与所支撑指标点对应关系
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权重 |
课程目标 |
举例: 指标点1.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并试图改进。 |
…… |
课程目标1:…… |
三、课程目标与考核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表3 课程目标与考核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和方式及来源 |
考核分值 |
课程目标1 |
举例: (1)期末考试;二、简答题第1,2题(15分) (2)平时作业;一、拓展模块作业(10分) |
25 |
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与分析
(1)成绩分布
(撰写要求:呈现含总成绩分布图并对图中数据进行分析。图的格式参考示例1。)
示例1
(2)学生整体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呈现全体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图,如示例2,并对图中数据进行分析。图的格式参考示例2。)
示例2
(3)学生个体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以散点图的形式呈现每一个课程目标全体学生达成分析。有几个课程目标就呈现几个散点图。图的格式参考示例3。整体分析内容的写作思路:肯定性的分析,阐明课程目标能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红线为班级的平均课程目标达成度)
示例3
五、持续改进措施
(撰写要求:对前面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3-5条),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
评价人(签字): 评价日期:
专业审核(签字/盖章): 审核日期:
附件2 : 考核合理性审核表
课程考试/考核内容、方式合理性审核表
课程基本信息 |
|||||||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
专业班级 |
学生人数 |
||||||
任课教师 |
考核教师 |
||||||
开课学年 |
考核时间 |
||||||
课程目标与所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关系 |
|||||||
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权重 |
课程目标 |
|||||
举例: 指标点1.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并试图改进。 |
…… |
课程目标1:…… |
|||||
课程目标与考核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和方式及来源 |
考核分值 |
是否合理 |
||||
课程目标1 |
举例: (1)期末考试:二、简答题第1,2题(15分) (2)平时作业:一、拓展模块作业(10分) |
25 |
|||||
考核合理性审核结论 |
|||||||
课程负责人/课程组(签字) |
|||||||
附件材料 |
□大纲 □作业(支撑课程目标的考核内容 ) □考试试卷及评分标准 □成绩汇总单 |
食品化学
Food Chemistry
学分:2学分
学时数:32学时(讲课32,研讨0,实验0,实习实践0)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课
开课学期:第4学期
主讲教师:曹雁平,肖俊松,王蓓,许朵霞,王少甲
修订日期:2021年5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1. 课程性质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程之间的桥梁,在培养学生理解食品和食品加工变化的化学本质,运用理论识别、表述和解决食品工程问题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1)先修课
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2)后续课
食品工艺学、食品贮藏与保鲜
3. 课程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项目研究等环节的学习,能理解食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相互作用,食品加工贮藏中重要变化的化学和物理本质,能应用这些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和表达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等食品供应链环节的工程问题。基于上述知识,分析并向非专业人士普及食品领域热点和重要问题,为我国食品安全和“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提升学生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认同和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较强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理解食品主要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以及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重要变化的化学和物理本质。
课程目标2. 能够基于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涉及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中食品化学影响的关键环节。
课程目标3. 能够基于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采用专业知识和术语,准确表述涉及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中与食品化学相关的问题。
课程目标4. 能够通过口头与书面表达方式,采用食品化学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就食品化学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进行交流。
4、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
权重 |
1、工程知识 |
指标点 1.4能够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食品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
课程目标1 |
0.1 |
2、问题分析 |
指标点 2.1 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课程目标2 |
0.2 |
2、问题分析 |
指标点 2.2 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结合食品领域专业知识,正确表达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
课程目标3 |
0.2 |
10、沟通 |
指标点10.1 能就食品领域的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课程目标4 |
0.1 |
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序号 |
知识单元(章节)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
推荐学时 |
教学方式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绪论 |
(1) 食品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历史沿革 |
1.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 2.了解食品化学的学习方法; 3.了解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2 |
讲授 |
1,2,3 |
2 |
水 |
1. 氢键 2. 水与溶质的互作 3. 水分活度 4. 水分吸附等温线 5. 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 |
1. 理解氢键与水分子之间的缔合 2. 掌握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 3. 了解食品中水分存在状态 4. 掌握水分活度概念及与食品稳定性关系 4. 了解水分子流动相与食品稳定性关系 |
5 |
讲授 |
1,2,3 |
3 |
水 |
专题讨论 |
围绕指定专题进行讨论 |
0.5 |
课堂讨论 |
4 |
4 |
水 |
阶段测试 |
阶段测试和讲解 |
0.5 |
阶段测试 |
1,2,3 |
5 |
碳水化合物 |
1. 碳水化合物的概念 2. 单糖、低聚糖与多糖的结构,理化和功能特性 3. 淀粉糊化、老化及改性 4. 重要低聚糖和多糖结构与功能特性 |
1. 掌握淀粉和老化 的本质、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2. 掌握美拉德反应的过程,主要反应,影响因素及对食品工艺和品质的影响 3. 理解糖类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 4. 了解焦糖化反应的基本过程,对食品加工工艺和食品品质的影响 5. 了解主要碳水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点 6. 了解淀粉改性的目的、方法和性能 |
5 |
讲授 |
1,2,3 |
6 |
碳水化合物 |
专题讨论 |
围绕指定专题进行讨论 |
0.5 |
专题讨论 |
4 |
7 |
碳水化合物 |
阶段测试 |
阶段测试和讲解 |
0.5 |
阶段测试 |
1,2,3 |
8 |
脂类 |
1. 脂类的分类,命名 2. 油脂的主要物理性质 3. 油脂重要化学反应 4. 油脂加工化学 5. 油脂与食品风味关系 |
1. 掌握脂肪酸和脂肪结构与命名方法 2. 掌握油脂的自动氧化过程和产物,主要促氧化因子的影响 3. 理解油脂塑性、同质多晶现象 4. 了解脂肪热分解反应,辐照反应特点 5. 了解油脂加工化学 6. 了解脂肪类风味形成途径和对食品风味影响 |
5 |
讲授 |
1,2,3 |
9 |
脂类 |
专题讨论 |
围绕指定专题进行讨论 |
0.5 |
课堂讨论 |
4 |
10 |
脂类 |
阶段测试 |
阶段测试和讲解 |
0.5 |
测试 |
1,2,3 |
11 |
蛋白质 |
1. 氨基酸化学性质和反应 2. 蛋白质变性影响因素及对食品功能 的影响 3. 蛋白质的能特性(水合、溶解、界面性质、黏度、胶凝) 4、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 |
1. 掌握蛋白质变性特点、影响因素和机理 2. 掌握影响蛋白质水合性质、界面性质的因素和作用机制 3. 理解蛋白质胶凝性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4. 理解蛋白质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营养价值的变化 5. 了解蛋白质与风味物质的结合原理与影响因素 |
5 |
讲授 |
1,2,3 |
12 |
蛋白质 |
专题讨论 |
围绕指定专题进行讨论 |
0.5 |
课堂讨论 |
4 |
13 |
蛋白质 |
阶段测试 |
阶段测试和讲解 |
0.5 |
测试 |
1,2,3 |
14 |
食品内源酶 |
1. 食品主要的内源酶 2. 内源酶对食品色香味和质构的影响及其机理 |
1. 掌握淀粉酶,果胶酶,多酚氧化酶的种类,作用 2. 理解内源酶对食品色香味形的影响 |
2 |
讲授 |
1,2,3 |
15 |
维生素 |
1. 主要维生素种类及功能 2. 维生素在食品供应链环节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
1. 掌握维生素C,B1,B2和E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 掌握维生素C,B1,B2和E在供应链环节发生的变化 |
1 |
讲授 |
1,2,3 |
16 |
矿物质 |
1. 食品中宏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种类,性质及来源 2. 矿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流失及其影响因素 |
1. 了解食品中主要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 理解矿物质在食品加工、贮藏等环节发生的变化及保留控制原理 |
1 |
讲授 |
1,2,3 |
17 |
食品内源色素 |
1. 食品呈色原理 2. 叶绿素,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的结构,性质 2. 食品加工和贮藏环节中内源色素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
1. 掌握叶绿素,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 理解内源色素的化学性质 3. 了解色素的化学结构特点 4. 了解食品呈色原理 |
2 |
讲授 |
1,2,3 |
三、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以食品加工中与食品化学典型问题切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食品的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等供应链环节中典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掌握食品化学知识结构和重点问题。
(2)分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典型的食品色、香、味、质构、安全方面变化,引导学生用专业语言识别、表达食品供应链中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具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 专题讨论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基础上,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写成小论文,培养学生的书面沟通交流能力;在查找文献资料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文献检索工具,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课堂讨论组织形式如下:
(1)教师开学第一次课给定专题(专题范围为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与食品化学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同学分组,每组5-6人,选出小组长,并将分组名单提交任课老师,并辅助老师排出讨论计划表。
(2)按讨论计划表执行专题讨论。同学应提前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准备讨论素材。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有序讨论发言,教师提问并评分。
(3)讨论结束后,在讨论基础上,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写成小论文,作为平时作业上交。
四、课程的考核
1. 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重要内容,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后作业、阶段测试四个环节,期末考核包括期末考试环节。相应地,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加权而成,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及总评成绩均为百分制,在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表1 课程目标考核
课程成绩构成及比例 |
考核环节 |
目标分值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的课程目标 |
||
平时成绩40分 |
平时作业 |
作业1 |
5 |
识别食品加工、贮藏过程的关键环节,研究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变化在其中的关键影响 |
小论文形式提交。考察学生运用专业语言,识别和表述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领域复杂食品工程问题的能力。 |
2 |
作业2 |
5 |
识别食品加工、贮藏过程的关键环节,研究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变化在其中的关键影响 |
2 |
|||
作业3 |
5 |
运用食品化学的专业语言,陈述在食品加工、贮藏等复杂环境下,食品成分互作及物理和化学变化对食品质量属性的影响 |
3 |
|||
作业4 |
5 |
运用食品化学的专业语言,陈述在食品加工、贮藏等复杂环境下,食品成分互作及物理和化学变化对食品质量属性的影响 |
3 |
|||
章节测试 |
1 |
3 |
考察对水分子缔合,水分活度,MSI曲线,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理解程度 |
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
1 |
|
2 |
3 |
考察对脂肪命名,结构,自动氧化过程,塑性,同质多晶型的理解程度 |
1 |
|||
3 |
3 |
考察对碳水化合物结构,分类,美拉德反应,水解,老化,糊化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
1 |
|||
4 |
3 |
考察对蛋白质结构,功能性质的理解程度 |
1 |
|||
专题讨论 |
8 |
考查专业问题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 |
4 |
|||
期末成绩60分 |
集中考试 |
60 |
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和简答题等。其中,建议对应课程目标1,2和3的试题各占1/3左右。 |
1,2,3 |
表2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观测点 |
权重 |
评分 |
||
80-100分 |
60-79 分 |
低于60分 |
||
运用概念准确性 |
0.3 |
运用的食品化学原理准确,能运用多个方面的知识综合识别和表述问题。 |
运用的食品化学原理准确,能运用多个方面的知识综合识别和表述问题,可允许有一定的错误。 |
运用的食品化学原理有重大缺陷,或完全不准确,不能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识别和表述问题。 |
格式规范性 |
0.3 |
符合学术论文格式。具备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排版美观,无明显瑕疵。 |
基本符合学术论文格式。具备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格式较为规范,排版美观,可有少量瑕疵。 |
不符合学术论文格式。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缺项或存在明显格式不规范。全文瑕疵较多。 |
语言逻辑性 |
0.2 |
摘要及正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专业术语运用准确,语言简洁 |
摘要及正文逻辑基本清晰,层次较分明,专业术语运用准确,语言有少量瑕疵 |
摘要及正文逻辑混乱,层次紊乱,专业术语运用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简洁 |
内容全面性 |
0.2 |
能较全面的归纳主题相关内容,无重大遗漏 |
能较全面的归纳主题相关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遗漏 |
不能全面归纳主题相关内容,存在重要遗漏 |
表3专题讨论评分标准
观测点 |
权重 |
评分 |
|||
80-100分 |
60-79 分 |
1-60分 |
0 分 |
||
汇报内容 |
0.5 |
基于课程所学理论,能够熟练且灵活运用,能够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料作为补充,PPT制作精美。 |
基于课程所学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能够提供可以支撑论点的课外资料作为补充,PPT制作涵盖所有重点内容。 |
对课程所学理论无法理解和掌握,并不能加以运用,PPT制作不规范。 |
未制作PPT |
汇报过程 |
0.3 |
思路清晰且论据充分,逻辑性强,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演讲流利,演讲时间掌控合适。 |
思路清晰,逻辑能够自洽,结论说服力较强,演讲较为熟练,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汇报。 |
逻辑无法自洽,所得结论有误、或有悖基本原理或常识,演讲不熟练,演讲时间过短或者严重超时。 |
未参与汇报 |
回答提问 |
0.2 |
能够正确回答80%以上的问题 |
能够正确回答60%以上的问题 |
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低于60% |
未回答 |
2.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是由全部被评价学生的各评价项的平均考核成绩来计算的。计算方法为该课程目标各评价项的平均得分除以各评价项的应得分之和。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与持续改进
形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1份。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建议教材
汪东风,食品化学(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 参考书目
王璋, 许时婴, 汤坚,食品化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S Damodaran, KL Parkin, OR Fennema, Food Chemistry, Fourth edition, CRC Press, 2008
附件4: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模板
模板为excel格式,请向系专业认证工作负责人索取。